細說古今

細說古今內容簡介

林氏貞孝坊

林氏貞孝坊位於大甲區順天路與光明路,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全用石塊疊成的高大牌坊,它是用來紀念當年的節婦林春娘。牌坊創建清領時期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坊高約六公尺,造石由中國福建運來臺灣,歷一百六十餘年,仍未見嚴重裂化剝落現象。碑砫刻有多副對聯及早期的地方官吏題字。牌坊頂檐安刻有「聖旨」二字,為最高榮譽表徵,另豎立石碑四座勒述林氏事蹟及東門義路的開發。

  林春娘生於清領時期乾隆(西元1778)43年,因自幼家貧便給原大甲鎮余家當童養媳,未婚夫余長榮,是余家的獨生子,與寡母相依為命,余長榮17歲(西元1789年)赴鹿港經商,不幸溺斃。此時春娘尚只是一個12歲的小姑娘,夫婦並未正式成婚,見余家喪子斷嗣,只有一個孤苦伶仃年老多病的婆婆乏人照顧,自此與婆媳相依為命,代夫行孝。春娘喪夫後,她的父親林光輝以余家貧寒,主張將春娘接送回家,但未為春娘所接受。

  春娘早起晚眠日夜紡織,一生辛勤節儉,家中漸有積蓄即立族子余致祥為嗣,娶媳巫氏,某年大甲鼠疫猖獗,致祥不幸受染病死,春娘偕媳撫育幼孫,道光13(西元1833)仕紳劉獻廷等報請旌表,道光16(西元1836)獲准建坊入祠,因家貧延至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在各官紳協助下,始建貞孝坊。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臺灣中部發生旱災,加之戴萬生起事,屢犯大甲,水道全被破壞,城內飲水斷絕,地方官吏祈雨不靈,後林春娘出而禱告,傳頓時甘霖沛降,民眾都認係春娘守節盡孝感動天地。春娘一生含辛茹苦,且一門雙節世代流芳,卒於同治3年享年86歲貞節媽之名是於林春娘死後,塑像供奉於今大甲鎮瀾宮正殿內,每遇天旱就把貞節媽神像請出外面焚香祈禱,地方人士以春娘雖死而尚能賜福鄉里,即尊稱她為「貞節媽」。

地籍迴廊〜

古蹟坐落土地為庄尾段289地號,光復初期由大甲鎮以台灣省土地關係人繳驗憑證申報書進行總申報並辦理登記,至民國70年進行地籍圖重測,重測後地號為孔門段4644654713筆地土地,民國100年辦理登記為台中市有土地,管理者為台中市大甲區公所,地上建物未辦理保存登記。由地籍資料顯示林氏貞孝坊坐落地號土地長期皆由大甲鎮公所所有並管理對於古蹟修復能有充分之主導權。戰後地方人士倡導大甲、外埔、大安三鄉鎮合資重修貞節牌坊,並重立碑誌,刷新石坊字跡,補修損壞之處。至民國40(西元1951)10月,因年久傾圯,且週圍荒蕪不整,有失觀瞻,地方人士為保持古蹟,重新修整。民國68(西元1979)7月又整修;庭院中設有石凳、自來水等設備,可供遊人休憩,同年11月竣工。林氏貞孝坊創建清領時期道光28年(西元1848年)至今已有170餘年,地方人士談起過往一世名節流芳迄今,津津樂道,引以為榮。

林氏貞孝坊
細說古今 簿簿相傳 按圖索跡 鍵指遺址
瀏覽人數:1793人 更新日期:2023/06/19